&ldo;雍正丙午,查嗣庭、俞鸿图典江西试,查为主考,以《君子不以言举人》二句、及《山径之蹊闲》一节命题,其时方行保举,或劾其有意讥刺,茅塞于心,更不知何所措,因搜其笔札诗草,语多悖逆,遂伏诛。并兄慎行、嗣栗遣戍有差。因停浙人丁未会试。俞鸿图以副考自辨系出《日省月试》题,得免罪,旋出学差,以不知检束,亦论死。&rdo;
试看彭启丰乱出触景生情题,如像查嗣庭一样,被人检举,再遇上皇帝发怒之际,不也要出乱子,断送头颅吗。清后期俞曲园任河南学政,出《君夫人、阳货欲》截搭题,正是西太后垂帘听政,聚敛财货之时,被人检举有意讥讽,为此虽未断送头颅,却被革职。后来讲了一辈子书,再未作官。所以这&ldo;临场不讳&rdo;的尺度,也要灵活掌握的。
四是明文规定《四书》出题时各书的次序。明代科举考试,只规定从《四书》中命题,并未规定出那种书,因为《四书》是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四种书的总名,题目过分集中在某一种书,不免影响考试成绩。据记载明代不管这些。洪武二十年丁卯应天乡试,首题《老者安之……》三句,次题《兴于诗……》三句,三题《克己复礼为仁……》三句。三题全出自《论语》。清代顺治二年一开始就改变明朝含混办法,而明确规定为两种情况。第一种:首题《论语》,次题《中庸》,三题《孟子》。第二种首题《大学》,次题《论语》,三题《孟子》。规定载于清代《科场条例》中,乡、会试各届考试官,均按此规定出题。如有违反,便要担处分。法式善《清秘述闻》、王家相等人《清秘述闻续》、徐沅等《清秘述闻再续》诸书,把清代自顺治二年起,至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会试止,把清代二百六十多年中乡、会试一百十二科的考试官姓名阙里、解元及三鼎甲姓名、所有试题、包括文题、诗题,都作了记录,题目次序,都是按照《科场条例》规定各书次序出的。据《制艺丛话》记载:道光庚子山西乡试,首题《德润身心广体胖》、次题《体群臣也,子庶民也》,两题并用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而无《论语》题,实与《科场条例》不符,旋经主考检举,监临奏参,部议&ldo;照违制律&rdo;,拟革职留任。梁章钜说:&ldo;亦可谓宽典矣。&rdo;按是科据钱维福《清秘述闻续》卷五记载,为道光二十年恩科乡试,山西主考官为侍读李棠阶、字文园,河南河内人,壬午进士。副考官为户部郎中有庆字余庆,汉军正白旗人,丁丑进士。三题除上记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二题外,尚有《孟子》题《既竭心思》二句:诗题为《赋得&ldo;淡烟楼阁数声钟&rdo;,得&ldo;钟&rdo;字》,解元卫德玉,闻喜人。据此可知清代科举出题严格规定,三题中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一定要有。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可任出一题。
五是明文规定可以出截搭题。据《制艺丛话》卷二十二记载:
&ldo;乾隆三年,议准考试命题,固取发明义理,而亦以展才思。遇有人文最盛之区。若命题专取官冕,士子蹈常袭故,或无从濬发巧思。间出截搭题,则旁见侧出,亦足以觇文心之变化,第必须意义联属,血脉贯通。若上下绝不相蒙,恣意穿凿,割裂语气,殊属伤雅。嗣后学正出题,宜以明白正大为主,即间出长搭题,亦必求文义之关通,毋蹈割裂之陋习,则既不诡于义理,而亦不问其性灵,庶文章之能事曲尽,而课士之法亦周详矣。&rdo;
这就是八股文中大量截搭题的依据,但是出的太怪了,又引起争论:乾隆四十年又因四川乡试试题《又日新&iddot;康诰曰》六字,连上牵下,全无义理,不足以见学问、书卷。而稍知机法者,便可侥幸获售。为此请部议禁止。不过这种禁止,并不能禁绝,出&ldo;截搭&rdo;怪题以及其他怪题的情况仍时发生。据明代邱琼山《大学衍义补》中云:&ldo;典文者设心欲窘举子以所不知,用显己能。其初场出经书题,往往深求隐僻,强截句读,破碎经文。于所不当连而连,不当断而断,遂使学者无所依据。&rdo;可见&ldo;强截句读&rdo;的截搭题在明代已有了。只是没有法定依据,清代则经&ldo;部议议准&rso;,成了合法的了。
写截搭题八股文,要把两句或两个半句无关的连在一起,成为有机的结合,这中间有手法,有窍门。即前面说的&ldo;稍知机法者&rdo;,&ldo;机法&rdo;便是窍门,如前举《曲园课孙草》范文,《皆雅言也&iddot;叶公》,在破题中&ldo;明圣训之有常,而楚大夫又可记矣&rdo;,只一句话便把无关系的两个半句连在一起,便成有关系、可理解,可发挥的了。梁章钜《制艺丛话》记举人喻世钦的一个写截搭题的例子,也十分有趣。文云:
&ldo;喻孝廉世钦,为诸生时,应试得截搭题《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?诗云:穆穆文王》,隔舍生作承题云:&lso;夫人不如鸟,则真可耻矣。,因转不到下截,将此二句,再三吟之,喻闻而生憎曰:&lso;耻之、耻之!如耻之,莫若师文王。&rso;隔舍遂寂然,盖已录之矣。主司阅其文平庸,惟承题为通场之冠,因获售,乃访喻所居,执弟子礼焉。&rso;
这个例子很生动,本来这两截的确很难连在一起,所记是巧合,却很自然。而这喻孝廉本身不知如何作法,如记录者把两个人的破、承题都记录下来,比较一下,就更有趣了。至于有名的截搭题笑话:《以杖叩其胫,阙党童子》文中什么&ldo;一杖而原壤痛,再杖而原壤倒,三杖而原壤死矣,三魂渺渺,七魄悠悠,一阵清风,化为阙党童子……&rdo;这就是拉郎配式的办法,硬把两截接在一起,自然是笑话了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