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发小说网

首发小说网>清代八股文pdf > 第18章(第1页)

第18章(第1页)

第六章:八股与私塾教育

八股文同明、清以来的教育制度是分不开的。没有认真严格、踏实持久的长期教育,是教不会写八股文,更培养不出科举人材的。所以要理解八股文的历史本质,也必须把我国长期的教育制度作一个深刻的回顾,大体了解一下它的具体情况,并以现代的观点分析一下它的历史本质。这是十分必要的。

我国重视教育的历史十分悠久,远在两千多年前,就形成了完整体系、有一整套符合实际的理论。《礼记》中《学记》一篇,就是一篇完整的教育理论文献,一上来就对学习教育的政治作用、社会作用,给以十分充分的肯定。而且把传统习惯形成的教育制度纪录下最早的完备系列程序。如:

&ldo;古之教者,家有塾,党有庠,术有序,国有学。比年入学,中年考校,一年视离经辨志,三年视敬业乐群,五年视博习亲师,七年视论学取友,谓之小成。九年知类通达,强立而不反,谓之大成。&rdo;

这样与封建政治制度配套的教育制度已十分完整。而且在两千多年前的书中,就称之为&ldo;古之教者&rdo;,可见其年代的久远,历史的悠长。对现代人说来,&ldo;八股文&rdo;已是很古老的事,更何况这样很古很古的教育制度。不过虽说它那样古老,而其寿命却很长。由两千多年前就称为&ldo;古之教者&rdo;的远古说起,直到百年前的&ldo;八股文&rdo;鼎盛时代,其教育的根本形式,还是一直沿续着,那就是&ldo;私塾教育&rdo;,其所谓&ldo;党有庠、术有序、国有学&rdo;等县学、府学、国学类似的国家教育机构,似乎只起一些管理考查作用。学习年限也颇自由,并未如远古规定的那些年限。最起作用的也还是那遍布全国各省农村、城市、包括穷乡僻壤的各种私塾。

为什么说&ldo;各种私塾&rdo;呢?因为所谓&ldo;家有塾&rdo;,这个塾到后来是多种多样的;说是&ldo;私塾&rdo;,有时也不一定是私,多少还有些&ldo;公&rdo;的成份在内。以此约略分之,大体不外以下数种:一是城、乡有钱人家,为教育其子弟,请教师在家设帐,按年付教师聘金束修;或教师自己在自己家及其他公共房屋,如庙宇、会馆等处设帐招学生来读书,按月或按季节交钱给教师,等于学费,这就是纯粹的私塾。都是个人对个人,故曰纯粹的私。如一个村庄合请一个教师,立个书房,教本村小孩,谁家孩子来读书,就教些束修,像《儒林外史)第二回所写汶上县薛家集周进的书房,是村中付馆金每年十二两银子。来读书的小孩又多少送些&ldo;贽见&rdo;(即见面时礼金),这就是公办的了。另外如一族人办的义学,或用某项公款办的义学,也都有&ldo;公&rdo;的成份在内。

从教学程度分,私塾并不像现代的学校那样可分成小、中、大学三级甚至研究院等等,程度级别那样明显。私塾是高低程度浑在一起的,全看教师的水平,有的教师程度很差,只能在三家村的小书房中,教教识字课本&ldo;三、百、千&rdo;,即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等,教到《论语》就困难了。这是极少数,只能教程度极低的蒙学,稍微高些就不成。但是一般的私塾教师,大多是些不第的秀才,他是读完《四书》、&ldo;五经&rdo;,而且会作八股文的,如前举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回周进的例子,他在县里考&ldo;案首&rdo;,即童生小考第一名,自然不但&ldo;五经&rdo;、《四书》烂熟胸中,八股文一定也很不错了。可是时运不济,所谓&ldo;文章虽好难入考官眼&rdo;,连个秀才也考不上,只能到乡间去作&ldo;孩子王&rdo;,但这样的老师他教的幅度就比较大了,从启蒙教育,教教识字课&ldo;三、百、千&rdo;小书,一直教完《四书》、&ldo;五经&rdo;,教会作&ldo;八股文&rdo;,甚至教出名家,教出状元,也一点不稀奇。也还有中了进士,甚至作了官,然后又因种种原因,再作教师的。如《红楼梦》所写贾雨村作黛玉的教师,就是中了进士、放了官又丢了官,才到林如海家教家馆的。自然,这样的私塾教师,不但可以教会作八股文,而且可以把自己的考试经验传授给学生了。明、清两代不少很有名的学者名人,也都是长期教私塾出身的,如明末归有光、清代郑板桥,都作过很长时期私塾教师,郑板桥《道情》十首中咏塾师之作:&ldo;老书生,白屋中,说唐虞,道古风,许多后辈高科中,门前仆从雄如虎,陌上旌旗去似龙,一朝势落成春梦,倒不如蓬门僻巷,教几个小小蒙童。&rdo;亲切感人,等于是写他自己。

尽管好的私塾教师,能从启蒙教到参加全部科举考试,似乎是连贯制,不分等级。而就学生言,还是可分等级的。大约是这样:一是启蒙教育,即识字教育,约一至二年;二是读书教育,约三至五年;三是开讲、开笔作文教育,约五至八年;四是八股文完篇、练习揣摩、参加科举考试阶段,约八至十年;五是不断温书,不断练习作八股文,争取考中秀才、举人、进士,这就各人情况不同,期限也不一致了。旧时识字课本《七言杂字》中道:&ldo;用上十年好功夫,进个秀才不费难。&rdo;大抵六七岁儿童,进书房识字读书,不间断地十年左右,到十六七岁时,就可以读熟&ldo;五经&rdo;、《四书》、《神童诗》、《唐诗合解》之类,再读一定数量八股名文,就可学会写八股文、试帖诗。聪明一点的人,就可以考中一名秀才了。俗名&ldo;进学&rdo;,其年龄再低可以到十三四岁,再大二十出头。若过了三十来岁,还考取不了秀才,进不了学(即在县学中有了名字,成了生员,不断参加岁考),那就变成被奚落的对象了。如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回所写已进了学的梅相公嘲笑比他年长许多,而未进学的周进道:&ldo;你众位不知道我们学校规矩,老友是从来不同小友序齿的……&rdo;就是进了学便是秀才,互称朋友,不进学,活到八十岁,也是童生,还称小友。这是学会八股文进学的大体年龄。不过进学之后,秀才考举人,举人考进士,那在年龄上的差异就更大了。年青的十八九、二十岁就可中了进士,年老的六七十,甚至还有八十岁才考中进士的,科举考试,在年龄上是没有限制的,这点是十分&ldo;民主&rdo;的。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相邻推荐: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