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发小说网

首发小说网>清代八股文是什么意思 > 第45章(第1页)

第45章(第1页)

六是乾隆初方苞奉敕编了《钦定四书文》,后来收到《四库全书》中。明代八股文虽然名家很多,时文选本、专集很多。但没有钦定的专书收八股文。梁章钜《制义丛话》例言中说:

&ldo;《四库全书》中,所录历代总集别集,至为详晰,而于制义,惟恭录乾隆初方苞奉敕所编之四书文四十一卷,此外时文选本,及各家专集,一概不登。&rdo;

按方苞,字灵皋,江南桐城人(清代江南包括安徽和江苏)。康熙四十五年会试中式,因母病未应殿试归。学宗程、朱,着文严于义法,为古文正宗,是桐城派古文创始人。融古文笔法入八股。乾隆初奉钦命编制艺文明代成化、弘治,正德、嘉靖,隆庆、万历,天启、崇祯四集,清文二集。凡例八则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介绍云:

&ldo;是编所录,一一仰禀圣裁,大抵皆词达理醇,可以传世行远,承学之士于前明诸集,可以考风格之得失;于国朝之文,可以定趋向之指归。圣人之思教无穷,即于是乎在,固非徒示以弋取科名之具也。故时文选本,汗牛充栋,悉斥不录,惟恭录是编,以为士林之标准也。&rdo;

&ldo;以为士林之标准&rdo;,这说的是很重要的,用现代的话说,就是&ldo;样板&rdo;。广大士子就照着这个标准模式来写八股文。但是文风也在不断变化,一时有一时时尚,同样是八股文,康熙、乾隆各个时期,也有不同的时尚差别。据记载:嘉庆中叶,文体变的怪异,可能受当时汉学考据的影响,参试士子往往寻找僻书字句,以炫耀新奇,显示自己的学问。当时有一御史黄任万,奏请续选&ldo;钦定四书文&rdo;,以正文体。奉上谕云:

&ldo;制义一道,代圣贤立言,本当根柢经史,阐发义蕴,不得涉于浮华诡僻,致文体驳而不醇。自乾隆四年,钦定四书文选,凡前明大家名家,悉按其世代裒次。而于本朝文之清真雅正者,一并采列成编,选择精严,理法兼备,操觚家自当奉为正鹄,乃近科以来,士子等揣摩时尚,往往摭拾《竹书》、&lso;路史&rso;等文字自炫新奇,而于经史有用之书,转未能潜心研讨,揆之经义,渐失真源,今该御史奏请修正文体,固为矫弊起见。但折内所称欲另选近年制义,以附《钦定四书文》之后,此则尚可从缓。试思近时能文之士,求其经术湛深,言皆有物者,未必能轶过前人。即广征博采,亦恐有名无实。是唯在典司文衡之臣,悉心甄别,一以&lso;清真雅正&rso;为宗,而于引用艰僻,以文其固陋,专尚机巧,以流入浮浅者,概屏置弗录,则海内士子,自各知所趋向,力崇实学,风会日见转移,用副国家振兴文教至意。钦此。&rdo;

这篇&ldo;上谕&rdo;较长,在此全文引用,除说明当时八股文风情况外,有一点却十分值得赞赏,就是对御史奏请续编&ldo;钦定八股文&rdo;全无兴趣,而指出&ldo;即广征博采,亦恐有名无实&rdo;的本质,十分坦率可取。使人不免想起近年不少大部头书,种种&ldo;辞书热&rdo;,辗转剪贴(连抄袭都不肯),似乎自知之明差多了。当然为了发财那是例外。

七是钦定的统一衡文标准,就是上段所引嘉庆上谕中&ldo;清真雅正&rdo;四字,不过这不是嘉庆定的标准,而是他祖父所定的。据梁章钜《制义丛话》记载:雍正十年,始奉特旨晓谕考官所拔之文,务令&ldo;清真雅正,理法兼备&rdo;。乾隆三年,复经礼部议奏,应再饬考试各官,凡岁科两试,以及乡、会衡文,务取&ldo;清真雅正&rdo;,以为多士程式。乾隆十四年,复奉&ldo;上谕&rdo;云:

&ldo;国家设科取士,首重在四书文,盖以六经精微,尽于《四子书》。设非读书穷理,笃志潜心,而欲握管发挥先圣之义蕴,不大相径庭乎?我皇考有清真雅正之训,朕题贡院诗云:&lso;言孔孟言大是难。&rso;乃古今之通论,非一人之臆说也。等因钦此。&rdo;

梁章钜于此则笔记后小结说:&ldo;是&lso;清真雅正&rso;四字,代圣贤立言者,非此不可,宜乎圣训相承,规重矩袭,永为艺林之矩矱,制义之准绳矣。&rdo;可见这四字,是清代八股文评价的法定标准。俞曲园《曲园课孙草》序言中说:&ldo;教初学作文,不外清醒二字。&rdo;这也是按照这四个字的法定客观最高评价,进行按程序教学的。梁章钜《制艺丛话》卷二十一记云:

&ldo;余五上公车,惟辛酉科以回避未入场,前三科皆荐而不售。第一科为乾隆乙卯,房师胡果泉克家批曰:&lso;文笔清矫&rso;。第二科为嘉庆丙辰,李石农师銮宣批曰:&lso;格老气清&rso;。第三科为己未,吴寿庭师树萱批曰:&lso;词义清醇&rso;。每次领回落卷,必先呈资政公。公一日合阅之笑曰:&lso;功令以清真雅正四字宣示艺林,而汝文只得头一字,毋怪其三战而三北也。&rso;余不觉爽然若失。迨壬戌科,立意欲以词藻见工。又闻纪文达师为总裁,最恨短篇假古文字。故于首艺竭力降格为之。中二比云:

古未有为君而见疑于人者,而艰贞蒙难,至文王始际其难。夫受命改元之迹,后世可断其必无,而阴行善政之疑,当日几无以自解。则子民将嫌于震主,怀保且指为阴谋,尽君之心而不克释臣之憾,固时事之未可轻言者也。

古未闻外臣而见忌于内者,而毁谤丛生,至文王始极其变。夫崇侯之谗,犹以小人而中君子;而祖伊之告,竟以忠臣而忌忠臣。将加之罪,固无补于圣明;即不加之罪,亦何减于忧患。竭臣之力,而祗以彰君之非,斯又圣人所不忍当此者也。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相邻推荐: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